公元1050~公元1450年左右,以闽南、岭南大陆部分为北地区,其北界在南岭阳山、南朝宋始兴郡伊水口(今韶关市)、始兴北境]、武平、上杭等地稍北。闽南、岭南野象生存的历史悠久,从多处发掘出土的野象遗骨、遗存(如:福建的闽侯昙石山、惠安,广东的封开黄岩洞、高要金利琅塘、南海官山西樵石,’‘西的柳江四案甘前岩、都安九山、南宁豹子头、灵1lI龙武山乞丐岩等)可为一证。《淮南子·坠(地)形训》中记载四方及中央的气候、物产等:“南方阳气之所积,暑湿居之。……其地宜稻,多兕象。”同书《人间训》记载秦始皇十年(公元前214年)统一岭南时,粤有“、象齿、翡翠、珠玑”。这个“粤”是指两广等地,这意味着秦朝初年,由于岭南一带野象、野犀众多,所以“、象齿”才能作为主要特产提出。其后,本地区一直为野象的栖息地。
亚洲象的鼻子是现存动物中长的,实际上是鼻子和上唇的延长体,表面光滑,一直下垂到地面。由四万多条肌纤维组成,里面有丰富的神经联系,不仅嗅觉灵敏,而且是取食、吸水的工具和自卫的有力。鼻子的顶端有一个像手指一样的突起,这个突起不大,但上面集中了丰富的神经细胞,感觉异常灵敏,使得象鼻十分灵活,能随意转动和弯曲,具有人手一样的功能。